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朱熹所说的行,主要是道德践履,同时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考察等等。
[154]《四书丛说·读论语丛说上》。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。
[129]《阴符经集注序》,《静修文集》卷二。[120] 就是说,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,是万古不变之理。仁与知二者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,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才有分别,一个是从道德论讲,一个是从知识论讲。[31]《中庸直解》,《鲁斋遗书》卷五。本既差矣,摹之于纸无不差者。
他对朱熹的主要发展,无非是把客观精神变成主观精神,以主观代替客观。许衡更不分纲目,而以明德为本,以明明德为功夫。[24]《天人之际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六。
他所谓建立自信,就是相信我心中之理,一切皆备,不必外求。陈献章提出的心学思想,达到了同陆九渊完全相同的结论。湛若水所谓心,也是虚灵明觉之心,又是知觉思虑之心。他要把这种支离之学洗荡干净。
变有成形者,有未成形者,有自未形而到成形者。这就把朱熹哲学变成了彻底的心学,而又不离朱熹哲学的基本前提。
[48]《道学传序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一。三者实学也,惟大本不立,徒以三者自名,所务者小,所丧者大,虽有闻于世,亦其才之过人耳,其志不足称也。[66]《与林郡博》,《杨园先生全集》卷四。他没有认识到感性的东西不仅是理性活动的自然基础,而且人的感性活动同动物也是有根本区别的。
(二) 陈献章之所以被称为陈道学,因为他是讲道的。[49] 他承认,认识有两条途径,由积累而至者,就是由耳目见闻之知,包括读书学文,以通于德性之知。[43]《与汪提举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三。主敬是尽性至命的重要方法,主之以敬,即能以理定化,以性定情。
朱熹所谓一体,主要指同一理同一气,但并不是说,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内。此理包罗上下,贯彻始终,滚作一片,都无分别,无尽藏故也。
因此,格物并不是舍心而求之于外。有了这样的认识,再从方法回到本体,体用一致,也不必专以静坐为功。
他写诗道:虚无里面昭昭应,影响前头步步迷。他说:虚实同体也,佛氏歧而二之,已不识性,且求去根尘,非得真虚也。他认为,涵养而知者,是明睿。他的这个解释是符合陈献章思想的,所谓吾心中正而纯粹精者,就是心之本体,也就是道心。许衡说过,也须焚书一遭,意思是书太多,反而使人陷入支离,不能存养德性。人心一念萌动即是初心,无有不善。
他也讲天地万物一体,但这完全是以心为体。陈献章认为,心本体所具有的这种作用,是一种自然作用,绝无人力安排。
朱熹也说人要作万物主宰,但他的主体思想并不是很彻底。心物无间,不可分开,天地间万事万物,都无非是从心中发出来的,离开了心,一切便无从谈起。
这一思想,后来受到很多人的批评。[82] 这就是说,心至虚,但虚中有实理,这叫虚实同体,正因为如此,不能说性无虚实。
仅从这一点说,二者是一致的。[70]《次韵呈长官赠邹汝愚》,《杨园先生全集》卷十。其实,陈献章也不是专讲主静,他不过强调静是入手处。所谓感于此应于彼,无感也就无所谓应,无心也就无所谓物。
[58]《书漫笔后》,《杨园先生全集》卷二。陈献章不但讲主静,而且讲主敬。
他说:此理干涉至大,无内外无终始,无一处不到,无一处不运。但他自己也有以心为性的思想,他对于佛氏禅定入坐虽有尖锐批评,但也有肯定之处。
[74] 这也是体用一源,内外合一。天地之大且不我逃,而我不增损,则举天地间物,既归于我而不足以增损于我矣。
程明道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,李延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,陆象山在人情事变上用功夫。天地无内外,心亦无内外,极言之耳矣。要学为圣人,不必有圣人功业,主要是养吾德性。这一点同吴与弼也有关系。
反求诸心的目的,是存得虚明静一之心,即存得本体之心,这是大本。[71]《次韵沈别驾见寄》,《杨园先生全集》卷十。
在他看来,如果徒诵六经之言而不反求诸心,就是玩物丧志[48]。他反对有体无用之学,也反对有用无体之学,认为二者都是支离。
理具于人心,心即是理。因此,天地不我逃,而天下之物尽在我中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16:5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6:2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6:2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6:0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6:0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5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4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2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1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01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